如果历史上真有那么多“中兴之主”,那么即使是接力赛的形式,也应该能将大唐从困境中拉出泥潭。然而,史书并非完全可信,比如唐宣宗,就被美化成了一个光辉的“中兴之主”。这些“中兴之主”指的通常是那些逆转王朝衰退轨迹并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帝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两位这样的领导者,例如汉宣帝、宋高宗、明孝宗、清穆宗等等。
唐朝的“中兴之主”尤为突出,不仅唐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被冠以此名,连唐中宗和唐代宗也都被称作“中兴之主”。那么,唐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兴之主”呢?大唐的历史实在是太复杂了。
唐中宗获得“中兴之主”的头衔,实际上多得益于他母亲——武则天的帮助。武则天曾通过“武周之治”让大唐脱离李唐的控制,而唐中宗通过发动“神龙革命”成功从母亲手中夺回了皇权,恢复了李唐的政权,因此,他成为了大唐的第一个“中兴之主”。
展开剩余81%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唐朝的命运悬于两位皇帝之间。虽然唐肃宗的贡献更大,但他始终未能完全平定安史之乱的余波。相对而言,唐代宗虽只是短暂领导平定叛乱,却因“摘果子”的功劳被追封为“中兴之主”。实际上,唐代宗的历史贡献与“中兴之主”的头衔并不完全对等。
唐朝的“中兴之主”并非仅仅源于武则天的称帝和安史之乱的爆发,还与唐代宗留下的藩镇割据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应对这个深重的祸根,唐朝后期的皇帝们纷纷努力削藩,尽管最终未能根治,三位“中兴之主”却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唐顺宗因健康问题以及“永贞革新”的失败,仅在位不到十个月便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纯(即唐宪宗)。史书将这一政权更迭归结为宦官的操控,因而唐宪宗成为了唐朝历史上首位“宦官拥立”的皇帝。然而,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唐朝的宦官尽管权力强大,但始终未能真正左右朝政。唐顺宗的禅位实际上是出于皇帝的个人意愿,而非宦官的阴谋。
唐宪宗并未受到宦官的控制,他在位期间最突出的三个成就为:一是税制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二是强化宰相职权,将军国大政交由宰相主导,启用了大量青年才俊;三是“元和削藩”政策,大幅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几乎扭转了唐朝的藩镇问题。
唐德宗曾在位期间尝试削藩,结果却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使得他不得不流亡他乡,差点导致唐朝的灭亡。深刻的教训让唐德宗对削藩产生了恐惧,也让藩镇问题愈加严重。唐宪宗继位后,便果断展开了大规模的削藩行动,最终使西川、镇海、淮西等藩镇归顺,著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战役便是其中一场精彩的战役。
唐宪宗在“元和中兴”时期,确实实现了许多政治与军事上的成功,但遗憾的是,他的晚年却犯下了三个严重的错误,使得“中兴”的成果最终未能持久。第一,他任用奸臣皇甫镈,导致忠臣裴度、韩愈等人遭遇贬谪,朝政腐化;第二,他过度依赖宦官,尤其是“北司”的权力,给宦官势力的膨胀留下了空间;第三,他痴迷于求仙问药,沉迷于方士和丹药,最终使自己身心崩溃,甚至传言最终是被宦官所杀,年仅42岁。
唐宪宗死后,藩镇割据问题再度爆发,幽州等地立刻反叛,而新登基的唐穆宗显得非常软弱,无力应对局面,最终将唐宪宗十多年的“中兴”成果葬送。
唐武宗,唐宪宗的孙子,唐穆宗的儿子,虽然仅在位五年,但他凭借一系列果断的改革,创造了辉煌的“会昌中兴”。唐武宗即位初期,通过强硬的手段平息了“牛李党争”,并启用了李德裕等名臣,迅速为朝政注入了新活力。他削减了宦官的权力,打击了以仇士良为首的权宦,甚至亲自主持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功平定了雄武军、昭义军的叛乱。
唐武宗最为人称道的功绩之一便是“会昌灭佛”。他通过强硬手段,拆毁了大量佛寺,没收了佛教的财富,迫使僧人还俗,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佛教势力与贵族之间的勾结,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新的财政来源。然而,尽管他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唐武宗和他的祖父一样也没能抵抗药物的诱惑。最终,他年仅32岁便因嗑药过度而英年早逝,使得“会昌中兴”像“元和中兴”一样迅速终结。
唐宣宗,唐宪宗的儿子、唐武宗的叔叔,虽然在位期间并未有显著的政绩,但他凭借对士人和官僚的优待,以及简朴的生活方式,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唐宣宗治国注重吏治,严禁浪费,且自律有度,他也喜欢读书,提倡文官人才的重要性,甚至曾表达过自己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遗憾。
然而,唐宣宗的“德行”虽然值得称道,但他的政绩却并不显著。许多人将他与唐太宗比较,称其为“小太宗”,但实际上他并未真正完成任何重大的政治改革。反而,他因过度信任部分宰相而导致了“庞勋起义”,藩镇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治。与唐宪宗和唐武宗一样,唐宣宗晚年也迷恋丹药,最终在49岁时早逝。
在晚唐的三位“中兴之主”中,唐武宗的才能最为突出,唐宪宗的政绩最为辉煌,而唐宣宗则显得空有其名。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