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亨凯】
8月7日,缅甸临时总统敏瑞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早在两天前,网上就突然传出缅甸临时总统敏瑞已经病逝的谣言,当时军政府发言人佐敏吞少将迅速发布新闻辟谣,表示临时总统敏瑞尚在重症监护室进行照料。同一时间,临时总统(执行)敏昂莱大将,则在视察仰光-曼德勒高速公路的维护工程。
敏瑞是军人出身,中将军衔,2011~2015年担任仰光省省长一职,期间时任副总统的丁昂敏乌退休后,敏瑞曾被提名接任副总统一职,但由于被发现其子为澳大利亚国籍,提名遭联邦议会拒绝。随后,敏瑞让孩子恢复缅甸国籍,并在2016~2020年由军人议员提名,成功当选为副总统。
2021年,缅军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发动政变后,原副总统敏瑞被任命为临时总统,并由其召开了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将国家权力移交总司令敏昂莱。敏昂莱随即成立国家管理委员会,同时兼任委员会主席和政府总理。
2023年初,敏瑞因帕金森症导致身体健康下滑,于是在2023年7月31日的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将临时总统权力交由敏昂莱行使。这样一来,敏昂莱在国防总司令、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职务“临时总统(执行)”。
展开剩余86%缅甸临时总统敏瑞
由于自2021年以来,缅甸的国家实际权力就由敏昂莱所掌控;所谓临时总统,只剩下每半年召开一次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会议,并根据总司令的报告宣布全国紧急状态延续的任务,加上如今临时总统职务也改由敏昂莱执行后,敏瑞在缅甸政治中已没有存在感,因此他的病逝不会对缅甸当前的政治进程造成任何影响。
旧瓶装新酒
而就在敏瑞传来病逝谣言的前几天,缅甸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会议决定结束自2021年2月1日以来的全国紧急状态、组建新的联邦政府,并于年底举行大选。虽然,此事被国内外媒体形容为“重磅突发”,但对当前的缅甸政治局势而言,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7月31日举行的国防与安全委员会,被反对派戏称为“敏昂莱上演的一出一人分饰多角的剧目”: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向临时总统(执行)敏昂莱报告,临时总统(执行)敏昂莱撤销了国家管理委员会后成立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并任命临时总统(执行)敏昂莱担任委员会主席。差别在于,敏昂莱不再担任政府总理一职。
而纵观新成立的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的成员,其“军事化”特征比此前的国家管理委员会更加明显。
国家管理委员会在被撤销前,共有16位成员,其中9人为现役军人、1人为退役军人、6人为各政党代表。而新成立的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则由10名成员组成,其中7人为现役军人、3人为退役军人。而且,其中出任政府总理的吴纽梭和国防与安全委员会首席执行官的吴昂林吞两人是本次任命时才临时退役的。
此外,虽然解除了全国紧急状态,但敏昂莱也随即宣布对9个省邦的63个城市实施紧急状态,由相关的军区司令进行军事化管理,为期90天;这63个城市目前实际上由不同的反对派势力掌控;并出台了“保护个人自由与安全法”的修改法案,修改法案暂停了原法案中保护个人自由与安全、进入私人住所进行调查时必须携带街道或区委会至少两名见证人、无法院命令不得对任何人拘留超过24小时、无相关法律、部门或领导批示下不得对任何人进行逮捕、调查等规定。而这些规定在全国紧急状态期间,已通过国防总司令的命令暂时停止。因此,全国紧急状态看似解除,但实则恐怕依然还在。
不过即便如此,一些观察人士仍认为,这一变化虽然无法解决当前所有问题,但能对缅甸回归“正常国家”带来推动作用。
最好的台阶
回顾4年半前的2021年2月1日,很难说敏昂莱发动政变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全面评估的。根据缅甸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后,紧急状态期限为一年,并根据情况,“正常而言,可延期两次,每次6个月”,这可以理解为全国紧急状态的最长期限为2年。
敏昂莱接管权力后,起初曾表示在一年后就结束紧急状态,然而随着全国性的动荡和反对浪潮,导致他只能改口2年后结束紧急状态。但随着2年期限的到来,敏昂莱发现国家局势并未如他设想得那样好转,又只能改口表示,宪法的2年期限是依据“正常而言”,如今国家仍处于“不正常”局势,因此需要延续全国紧急状态。直到此次解除全国紧急状态,敏昂莱共延长了8次紧急状态,达4年半之久。
然而,通过对宪法的“创新性”解读,所增加的时间并未给敏昂莱带来更从容的政治环境与安全条件。
2023年10月27日,果敢同盟军与其盟友发起“1027行动”,缅军于2024年7月遭遇了历史上首次丢失整个军区——腊戍东北军区——的败绩。2024年12月,缅军在若开军的攻势下失去第二个军区——西部军区。虽然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腊戍在2025年4月被和平归还给缅军,但缅甸全国不断恶化的安全环境,使得敏昂莱意识到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国内武装冲突的现实,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解除紧急状态,举行大选,至少在政治层面上让国家重新回到正轨。
而根据缅甸现行宪法规定,举行大选的前提是,解除全国紧急状态,并在6个月内举行大选。这就是为什么敏昂莱要在这个时候解除全国紧急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在2025年底举行全国大选的承诺。
通过这场大选,军方可以摆脱当前的困境,回到缅甸政治的幕后,而那些自2021年以来就被边缘化的政党政治则有望回到舞台中心。另一方面,虽然军方近年来在战场上连连失利,但反军方集团试图推翻军方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或许,大选是使各方结束当前困局的最好台阶。
避免“一厢情愿”
事实上,比起缅甸政府部门的改组和全国大选的筹备,缅甸持续不断的内战冲突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与掸邦的战事,由于与中国领土接壤,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对缅甸问题关注的焦点。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曾说过的那样,没有人比缅甸的邻居更希望缅甸恢复稳定和发展。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国,则可能只是将缅甸作为一个牵制中国的“代理战争的区域”来认识。
受到果敢同盟军与盟军的“1027行动”的激励,克钦独立军也于2024年3月7日发起“0307行动”,并成功占领了克钦邦的雷基、甘拜地、板瓦等边贸城市。其中,板瓦由于生产稀土成为这次行动中最受瞩目的战果,而这些稀土的主要出口对象就是中国。
于是,不久后一些由西方资助的缅甸媒体就发出了“中国以稀土进口要挟克钦独立军”的虚假新闻。然后,又出现了美国正在考虑将缅甸的稀土资源“截胡”出中国供应链,转而为美国战略服务的消息。这些消息传出后,一些观察者认为这可能是特朗普的惯常套路,试图以“交易式调停”的方式参与到缅甸的和平进程之中,但这更可能只是一些说客和智库人员的“一厢情愿”。
敏昂莱
理由是,一方面,美国在缅甸向来扮演着“民主灯塔”的角色,在这样的立场下,对于克钦独立军的胜利和缅军的不利,美国只能唱好,不能调停。另一方面克钦独立军以及生产稀土的板瓦都毗邻中国云南省,有着天然的沟通和交通优势,而美国如要进口缅甸稀土,则首先要向西横向穿过整个克钦邦,进入印度东北部,再出口到美国,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说,美国真有什么意图的话,至多也只是借用稀土话题来干扰中国对当地的建设性帮助。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干扰”的目的实际上是由“缅甸方”提出来的。1988年,缅甸发生全国动荡,大批青年学生活跃分子逃离至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当地机构的资助下,在当地大学深造,并获得包括博士在内的高级学位。2011年,缅甸启动转型后,这些知识分子返回缅甸,成为缅甸的咨询专家,参与到缅甸各领域的建设之中。也就在此时,中国在缅甸的形象开始遭受“污名化”。可以这么说,美国一直间接地通过这些智库专家,影响着缅甸的政治决策。
而且,缅甸军方一直以来也有强烈的愿望改善自己与美国的关系。2011年缅甸启动转型后,为了获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认可,缅甸单方面搁置了36亿美元的中资水电项目。2021年,军方接管政权后也立即聘请了以色列的说客,试图游说美国。
而此次“截胡”稀土言论的出现,也与美国的“关税战”有关。较早前,特朗普致信敏昂莱,表示将对缅甸征收40%的关税。敏昂莱则回信称赞了特朗普的工作,又表示希望派遣代表团赴美谈判。随即,美国解除了对与军方关系密切的四名缅甸企业家的制裁,然后就出现了“截胡”稀土的言论。
总而言之,美国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其影响力仍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在发挥作用。“截胡”稀土,只是一种话语策略,美国既无能力也无意愿真的进口缅甸稀土,更多的是通过这类话语来干扰中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对缅甸的和平进程未必真有益处。
发布于:上海市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